close

一、心理動力學派

原創始者為Freud(佛洛依德),源起於精神分析學派,但後來的發展卻成為心理動力取向,主要有:客觀關係學派、英國獨立團體、短期的心理動力取向及對話模式四個學派。

  ◎ 心理動力取向的特色:

  1、 假設案主的困擾之根本根源來自童年的經驗。

  2、 假設案主可能察覺不到他們行動背後真正的動機或衝動。

  3、 在諮商與心治療中使用諸如夢分析與詮釋移情關係的技術

從以上的特色可看出心理動力取向學派對潛意識的重視與催眠不謀而合。案主現況問體情緒來源,往往源於童年某些未被處理的的經驗。但因時間久遠加上心理防衛機制層層的作用之下,便逐漸失去原貌。此外,會因為案主本生的個性及後來發生的事件去強化或影響其原本事件帶給潛意識包裝。於是我們可以利用催眠的「年齡回溯」回到當初發生事情的當下,讓案主找出當時的感覺,重新經歷一次事件,但此時催眠師會與案主一同面對事件,並讓案主有一個較健康的宣洩對象,較能提供能量並嘗試解決。不過此時催眠師(諮商師)與案主可能會行成一種移情與反移情的關係,案主此時的自我覺察非常重要,才不會在催眠過程中因為連結按住和自己相同的經驗而有傷害兩人關係的情緒反應。

二、行為學派

行為學派理論在心理學的應用上是最常被使用的,雖似乎無法「治本」,但效果可說是立竿見影。在催眠中所使用的自我催眠句子結構便是最好的例子。讓案主自行設定明確想改變的行為及自己決定想要的到的立即性報酬,讓案主忍不住跟著自行設置的指令去做。但其理論有其限制,就是當強化物停止時,其改善的行為也會漸漸消失。對付這樣的限制的方法除了不間斷的每天自我催眠之外,還可以合併其他的催眠方式,讓效果持續更久。

「系統敏感消除法」是行為學派中的一種很常用的方法。就是透過反方向的操作摸式,從原本病例個案的學習歷程,尋找出影響個案的關鍵因素,透過一列系的反學習訓練之後,把這種異常的行為消除,也就是行為矯治法。催眠中常用的肌肉放鬆就是運用這個理論。精神緊張的個案常會不自覺的繃緊肌肉,所以在肌肉放鬆法中讓案主先試著將肌肉繃到最緊,然後迅速放鬆,讓身體去感受由緊到鬆的過程,這樣逐次的專注練習,也會讓個案很容易進到催眠狀態。

 

三、後現代學派

「後現代」諮商之於不認為有所謂「真實」和「客觀」是一種思想的解構。諮商的後現代取向認為來談的當事人才是自己問題的專家,顛覆所謂的「xx學家」、「xx專家」的說法;後現代取向的焦點不在問題起源或確切本質,而在於對事件的詮釋與賦予意義。案主創造自己的故事。而個人問題是個人所敘述的故事。當前的問題植基於過去的故事,且影響目前的選擇和行為。

在前世今生的議題中,所多人質疑其真實性。不過在後現代的理論中,把焦點放在案主催眠時描述的故事本身代表的意義。重點不是在於真實性如何,而是案主如何去解讀這個「故事」,或者或所謂的前世記憶是反映案主內心的渴望。在這個學派中,催眠師(諮商員)是學習者,從讓案主使用本身固有的力量與資源,經由對舊問題情境的重新建構與賦予新意義,學習及創造新的觀點(用別的說法來講就是重寫他們的生活故事並尋找更能賦予力量的其他故事)。所以是案主自己重新建構自己的力量,而催眠師扮演引導、催化的角色。有些案主在前世催眠中看到一些悲傷的情境,有許多人擔心這會不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此時催眠師的作法變得十分重要,他所施的前世催眠,不只是要讓案主「看見」,更重要的是重新詮釋,並協助找出正向的路,後者才是前世催眠的重點。不然寧可不作前世催眠。

對案主前世催眠的過程中,要讓案主瞭解前世帶給自己的意義,輪迴是為了完成前世未修完的課題,要記住上一世帶給自己的正向學習,不斷的修正而不是深陷其中的因果。在這樣的引導之下比較能讓案主是有希望的而不是執著在前世發生的事情。如果是我帶領前世催眠的話,我不會在催眠一開始就使用,會希望在提供案主較多能量之後再使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